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(八纲辨证的内容)

导读 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,八纲辨证的内容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八纲包括表里、...

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中医八纲辨证的内容,八纲辨证的内容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八纲包括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、阴阳。

2、表、里表、里是指病位的深浅,如皮肤、肌肉、经络等为表,五脏六腑属里。

3、表证外邪侵犯体表,表现为怕冷,发热,有汗或无汗,头痛,鼻塞,四肢关节酸痛,舌苔薄白,脉浮等,即为表证。

4、治疗宜用汗法或宣透法。

5、根据外邪性质及机体强弱不同,常把表证分为表寒与表热。

6、表寒证:怕冷重,发热轻,无汗或少汗,舌不红,口不渴,脉浮紧。

7、治疗宜辛温解表。

8、表热证:发热重,怕冷轻,舌红,脉浮数。

9、治疗宜辛凉解表。

10、注意:肺合皮毛,外邪侵犯体表,易同时犯肺,故外感初起常见鼻塞、咳嗽等症状。

11、治疗时注意宣肺;皮肤病(疮疡、肿毒、癣类)虽也在表,但属外科范围,中医称为“外证”,应与表证相区别;在治疗原则上,表证兼有里证者,或先解表,然后治里,或表里同治。

12、体虚或老年有表证者,宜在解表之中注意扶正。

13、里证表示病变部位在五脏六腑。

14、凡病邪由表入里,累及脏腑,或某种病因直接引起脏腑发病者,均属里证。

15、注意:里证有寒、热、虚、实之分,辨证时必须首先分明。

16、里证的症状是五脏六腑病变的反映,里证究竟表现在哪一具体肺腑,尚需结合脏腑证进行诊断,以便指导治疗。

17、半表半里证病邪已离开表,尚未入里而在表里之间,出现寒热往来(一阵冷、一阵热)、胸胁满闷、心烦欲呕或口苦咽干、目眩、脉弦等症状者,为半表半里证。

18、治疗宜用和解法。

19、寒、热寒、热是指病症的两种不同性质。

20、辨明寒证、热证,是治疗时用寒药热药之依据。

21、一般应综合病人口渴和二便情况、四肢冷热、舌质、舌苔、脉象等表现来加以辨别。

22、寒证凡由寒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减退所引起的征候,均属寒证。

23、其表现为:面色苍白,怕冷,四肢发凉,口不渴或喜热饮,小便清,大便溏,舌质淡,苔白,脉迟。

24、治疗宜用温法。

25、热证凡由热邪或机体的机能代谢活动过度亢盛所引起的征候,均属热证。

26、其表现为:发热,口渴喜冷饮,面红,烦躁,尿少而赤,大便秘结,舌质红,苔干黄,脉洪大而数。

27、治疗宜用清法或下法。

28、注意:热证多系热邪(温邪或暑邪)所引起,但也可由风、寒、湿诸邪转化而来,如外感风寒最易化热而成里热证;病情发展的严重阶段,有时会出现一些假象,即热证见寒象(真热假寒),寒证见热象(真寒假热)。

29、突破假寒、假热这些表面现象,抓住病症的本质,才能做出正确诊断。

30、临床上,除详审病人主要症状外,舌苔与脉象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。

31、真热假寒:手足冰冷,苔黑,脉细,似属寒证,但虽寒反不喜热,脉虽细但按之有力,舌苔虽黑并不湿润,说明此为内热炽盛,外现假寒之象。

32、真寒假热:身热,面色浮红,口渴喜冷饮,苔黑,脉洪大,似属热证,但身虽热反欲盖衣被,口虽渴但饮水不多或饮不下,舌黑但滑润,脉洪大但按之无力。

33、说明此为阴寒内盛,外现假热之象。

34、虚、实虚实两纲,主要是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。

35、一般说来,虚指正气虚,实指邪气实。

36、虚证即正气虚弱所产生的征候。

37、多系久病之后,各种生理功能减退而出现面色苍白、精神萎靡、身疲乏力、心悸气短、自汗盗汗、舌净无苔、脉细弱无力等。

38、治疗宜用补法。

39、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征候。

40、但病邪过盛,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,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:病邪过盛,如痰饮、水湿、淤血、食积、虫积等;机能亢盛,如精神兴奋、声高气粗、高热面赤、腹满痛而拒按、大便秘结、小便短赤、舌苔厚腻、脉洪有力等。

41、治疗实证宜用下法或消法。

42、注意:辨虚证须结合具体脏腑及气血、阴阳,才能指导治疗,如脾虚宜健脾,气虚宜补气,阴虚宜滋阴等;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,因阳虚生寒(即机能过减退),故阳虚多兼有寒象(虚寒证),又阴虚生热,即阴虚液少则阳气偏盛而化热,故阴虚多兼有热象(虚热证);相对地说,久病多虚证,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。

43、辨实证也要结合具体脏腑及气血、阴阳,以便指导治疗,如气实(气郁、气滞)则行气破气,血实(郁血、淤血)则宜活血化淤或破血;“热”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,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(实热证);相对地说,新病多实证,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。

44、阴、阳上述的表里、寒热、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现象。

45、对这些矛盾现象,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,从每组矛盾中的两方面相对立的意义来说,表证、热证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,里证、寒证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。

46、因此,阴阳是八纲中的总纲,一切病症都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。

47、此外,临床上常说的阴证、阳证主要是指虚寒证和实热证而言,其征候如下:阴证:面色暗淡,身倦肢冷,气短懒言,尿清便溏,舌淡,脉沉细。

48、阳证:面红身热,神烦气粗,口渴饮冷,尿赤便干,苔黄,脉数。

49、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、亡阴和亡阳等症。

50、这些病症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,但实质上都以虚为主,应属阴证。

51、阴虚:由阴液不足所致,主症为低热颧红,手足心热,盗汗,口燥咽干,尿少而黄,大便秘结,舌红无苔,脉细而数。

52、阳虚:由阳气不足所致,主症为畏寒肢冷,自汗,小便清长,大便溏薄,苔白,脉细无力。

53、亡阴:汗多而粘,口干喜冷饮,烦、躁,畏热,舌红而干,脉洪而无力,如见于大失血或脱水的病人。

54、亡阳:汗多而稀,身冷、手足厥冷,喜热饮,舌淡,脉微欲绝,如见于休克的病人。

55、总之,表里、寒热、虚实、阴阳八纲,是中医对病情进行分析、归纳,从而做出正确诊断的重要纲领。

56、尽管疾病之因不同,症状错综复杂,机体强弱不等,但都可以用八纲加以概括。

57、八纲中的每一纲不是孤立的,而是相互密切联系的,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用有,联系寒与表里虚实有联系,虚实又与表里寒热有联系等等,临床诊断时必须将八纲结合在一起运用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