察举制名词解释历史(察举制名词解释)

导读 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察举制名词解释历史,察举制名词解释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汉代察举制度,...

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察举制名词解释历史,察举制名词解释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汉代察举制度,严格地说是从文帝(公元前179年—公元前157年在位)开始,他下诏要求“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”,并且定下了“对策”(考试)和等第。

2、武帝时“察举制”达到完备,各种规定相继推出。

3、其后,各种科目不断充实,特别是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。

4、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。

5、被举者经考试后,由政府量才录用,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,选出真正的人才,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,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。

6、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,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“科举制度”,这一制度实行了1300年之久,成为中国重要的选官制度。

7、汉代察举的科目,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;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,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。

8、这些科目,划一由皇帝确定。

9、按照举期分类,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(岁科)与特科两大类。

10、岁科有孝廉、茂才(秀才)、察廉(廉吏)、光禄四行;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。

11、在上述科目中,以岁科为先,其中又以“孝廉”一科为最重要。

12、特科中则以“贤良方正”为最重要。

13、“孝廉”之设,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,武帝下诏,“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”;显示“孝廉”起初不是常科,不被重视,后来“孝廉”规定为岁举常科,才受重视,渐显重要。

14、孝、廉有“孝子廉吏”的意思。

15、“孝”是指孝敬父母;“廉”是指清廉勤政。

16、这是古时对官吏的普遍要求。

17、汉代“孝廉”,大部分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。

18、举“孝廉”之后,前程远大,升迁较快。

19、“孝廉”出身的官吏,更被认为是“正途”、“清流”,很被看重。

20、起初举“孝廉”是以郡为单位。

21、东汉时,和帝(公元89年—105年)采纳丁鸿和刘方的建议,改以人口为单位;郡国人口不满10万三岁(年)举孝廉一人;不满20万二岁举一人,20万岁举一人;四十万举二人;上至百二十万六人。

22、外围郡国则作适当放宽。

23、后来又采纳左雄建议,限年龄40岁以上才得举。

24、但此种“限年法”实行不久,就废除了。

25、察举岁科之一“秀才”,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(公元25年—57年在位)讳,改作茂才(茂材)。

26、汉武帝元封五年(公元前106年)下诏:“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”,这是此科之始。

27、后来,宣帝(公元前73年—前49年在位)、元帝(公元前48年—前33年在位)时均有诏令,举“茂才异等”。

28、西汉时,茂才并不是岁举常科。

29、“廉吏”是汉代察举岁科之一。

30、“察廉”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,不是指“孝廉”。

31、被举为“廉吏”者,多为低级官员,被举后,按原职升补;而举为“孝廉”者,一般皆入朝为郎官,这是主要区别。

32、而“廉吏”与“孝廉”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别,又可概括成以下四点:(一)“廉吏”为长官报请上级迁补属吏优异者之科目,而“孝廉”则是郡国向中央“贡士”之科目;(二)“廉吏”限于“斗食”至“六百石”之吏员,而“孝廉”则开放予所有吏民;(三)“廉吏”一般根据本秩(职位)直接迁补,而“孝廉”一般要入三署为“郎中”;(四)“廉吏”之“举主”范围广泛,包括郡守,而“孝廉”之“举主”仅限于郡守、国相。

33、“廉吏”一科,大约在汉武帝(公元前140年—前87年在位)之前就有了,之后逐渐明确,成为一种岁举常科。

34、被举的“廉吏”,最初都是小官,大概他们忠于职守,特别是为官清廉,才被“举主”看中,作为察举的对象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