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读音(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)

导读 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读音,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...

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读音,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《黍离》选自《诗经·王风》,采于民间,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,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,距今三千年左右。

2、关于它的缘起,毛诗序称:“《黍离》,闵宗周也。

3、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,过宗庙公室,尽为黍离。

4、闵宗周之颠覆,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。

5、”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,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,用以指亡国之痛。

6、       《黍离》             --《诗经·王风》   彼黍离离,彼稷之苗。

7、   行迈靡靡,中心摇摇。

8、   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

9、   悠悠苍天!此何人哉?   彼黍离离,彼稷之穗。

10、   行迈靡靡,中心如醉。

11、   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

12、   悠悠苍天!此何人哉?   彼黍离离,彼稷之实。

13、   行迈靡靡,中心如噎。

14、   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。

15、   悠悠苍天!此何人哉?   注释  黍:一种农作物,即糜子,子实去皮后叫黄米,有黏性,可以酿酒、做糕等。

16、  2、离离:庄稼一行行排列的样子。

17、  3、稷:谷子,一说高粱。

18、  4、行迈:道上走。

19、行:道。

20、迈,行。

21、  5、靡靡:迟迟、缓慢的样子。

22、  6、中心:内心;  7、摇摇:心神不宁。

23、  8、谓:说。

24、  9、悠悠:遥远的样子。

25、  10、此何人哉:这(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)是谁造成的呢?  1实:籽粒。

26、  12、噎:食物塞住咽喉,这里指哽咽。

27、   译文 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生出苗儿来。

28、缓慢地走着,心中恍惚不安。

29、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

30、遥远的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  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抽出穗儿来。

31、缓慢地走着,心中如酒醉般昏昏沉沉。

32、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

33、遥远的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   那糜子一行行地排列,那高粱结出粒儿来。

34、缓慢地走着,心中难过,哽咽难言。

35、了解我的人说我有忧愁,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所求。

36、遥远的苍天啊,这都是谁造成的呢?    背景 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: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,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,种上庄稼,不胜感慨,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。

37、   主旨  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。

38、每读此诗,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,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、强烈。

39、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:让诗人“心忧”的到底是什么呢?诗中没有说,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。

40、  从诗的字面看,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: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,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,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(出苗-成穗-结实),那股伤感越来越浓(中心摇摇-中心如醉-中心如噎)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,不得不仰望苍穹,一声长叹:悠悠苍天!此何人哉?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“心忧”的缘由?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、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。

41、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?诗人是不能说?不愿说?不敢说?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!  另外,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: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?如果有,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、同样的处境、同样的感触、同样的难言的苦衷。

42、现作为代表“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”的一个词。

43、  赏析 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,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,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。

44、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,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,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。

45、三章反复出现“行迈靡靡”的诗句,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。

46、  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。

47、出现的景物依次是“彼稷之苗”、“彼稷之穗”、“彼稷之实”,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:先有苗、再有穗、最后有了颗粒。

48、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,依次是“中心摇摇”、“中心如醉”、“中心如噎”,变得越来越强烈,也更加痛苦。

49、   作者忧国忧民,伤时悯乱,最后向天发问: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,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,诗的作者非常清楚。

50、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,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,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,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。
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